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题为《不守规矩 何谈高雅》的评论文章,痛批少数党员干部打高尔夫、品拉菲、抽雪茄、玩玉石、喝年份茅台等“装高雅”行为,指出真正的高雅应是高尚、淡薄、自律的,少数官员体现的所谓“高雅”,只不过是假高雅而已。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自古就流行焚香抚琴、赏玉玩石、品茶下棋、作画吟诗等风雅之事,在官场也亦如此,由此,针对官员的“雅贿”也就产生了。无论是汉元帝时期宫女为求得画像美貌而重金贿赂宫中画工,还是清代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因喜鉴赏收藏古玩字画而受贿价值1.6万余两白银的字画而震惊朝野的“两淮盐引案”,雅贿者要么行贿之物风雅至极,要么行贿过程文雅之至,总是企图对自己的贪婪行为进行美化。但无论是贪财还是贪物,无论是品味高雅还是喜好世俗,其本质都是突破底线,欲壑难填。
近日热播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中,对少数党员干部的“装高雅”行为进行了艺术再现,从中不难看出,这些“装高雅”的行为背后,无一不是有着低劣的利益交换、权钱互兑,是“权钱交易”向更高端的“权物交易”转化的表现,获利空间大,隐蔽性强,影响极坏。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反腐工作力度的不断加深加大,一些传统的行贿手段开始披上“高雅”的外衣,而少数党员干部为了附庸风雅和规避风险,对这种“雅贿”也来者不拒。但这种“雅贿”只是铜臭上喷上香水,包裹了一层文化的外衣,本质上依旧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其性质绝不会因贿赂的物品不同而有区别。我们不反对追求高雅,但追求高雅首先应节俭有为、廉能清正。那些守规矩、干实事,隐其所好,从不示人的党员干部,自身就散发着一种高雅之气。而那些借风雅之名,行贪贿之实的所谓“装高雅”者,最终只会被污浊之气包围,被真正的高雅人士所不齿。(君山区纪委 俞文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