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廉政教育 > 巴陵廉评  > 正文内容

别让凑数问责污染“廉政指数”

在4月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一些地方和单位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仍然喊在嘴上、浮在面上,存在‘只闻雷声、不见下雨’的现象。甚至,有的地方在问责上有‘凑数’嫌疑,把不属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事项也统计在内。”

的确,问责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问责通报更是外界观察一个地方执纪是否从严的重要窗口。而一些地区故意把小问题当成大问题解剖,极可能误导舆论、混淆视听。试想,连一些不属于问责范围的小问题,都“小题大做”,严厉问责当事人,岂不给人执纪从严的假象?如此,真问题就可能被“虚假清廉”掩盖,逃避外界的监督。

从严执纪贵在一把尺子量到底。若尺度不一、厚此薄彼,就会让规矩和纪律失去刚性,让从严治党流于形式。试想,一般干部白吃一个苹果,就要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而官员公款吃喝、公车超配等问题,监督部门却视而不见。这样的“廉政指数”怎能算数?

敢不敢求真、碰硬、真问责,是从严治党决心的试金石。而一些地方凑数问责,无疑是在透支从严治党的力度和决心。在群众的殷切期盼下,相关部门给出的问责成绩单,不是案情“小题大做”,就是问题无中生有、刻意拔高。而群众愤恨的问题官员,却稳坐泰山。群众岂不怀疑从严治党的力度和决心?

别让凑数问责污染“廉政指数”。当前而言,凑数问责只是个别少数。但“一粒老鼠屎会坏了一锅汤”,少数的凑数问责也会污染整体的“廉政指数”。因此,对凑数问责绝不能等闲视之。一方面纪检监察部门要善于“自检”,坚决将虚假问责、凑数问责等歪风邪气打下去。同时,也需要引入社会监督、媒体监督。通过强力的外部监管,让凑数问责蒙不下去,让“虚假清廉”过不了关。唯有如此,严重污染“廉政指数”的凑数思维,才能真正绝迹。(华容县公安局  严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