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话廉 志洁行廉忆屈原
编辑:黎罗清 发表时间:2016-06-07 19:00 来源:巴陵风纪网




编者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素”。2000多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其不朽名篇《卜居》中写到“宁廉洁正直以自清”,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首次出现“廉洁”一词。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忧国忧民,遂于该年农历5月5日怀沙自沉汨罗江。此后,屈原以其崇高人格和廉洁品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儿女清廉自守,克己慎行。端午将至,巴陵风纪网推出专题——端午话廉:志洁行廉忆屈原。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 米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抬阁故事会


      汨罗抬阁故事会,是一项集惊、奇、险、巧于一体的传统民间杂技,是集表演、彩绘、历史、天文、地理、文学、民情、时代精神等融为一体的独特、古老而又神秘的民间行为艺术,是哑剧由戏剧舞台走向露天活动舞台的发展,是人性最直观的表现,是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2010年,抬阁故事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抬阁故事会分为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高跷故事四大类,其特点是以民间历史故事典型代表的突出人物、事件、画面为镜头,通过人与道具的完美结合,配以会旗、彩旗、横竖牌匾、彩灯、油筒、威风锣鼓、乐队等,再配以玩龙(彩龙、火龙)、舞狮、彩莲船、腰鼓等,表现爱憎与忠奸,传递友谊与祝福,祈求吉祥与和平,祟尚科学与文明。可以说是一部记载历史文明的活化石。
      抬阁故事会的表演寓教于娱乐之中,是对人们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不但净化社会风气,又教育人们不忘历史,传承文明。每逢端午节,汨罗人民都会用表演“抬阁故事会”等形式,抒发感怀,凭吊屈原。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作品《卜居》和《招魂》。屈原所言“廉洁”,实则与“廉政”词近义同。屈原的廉政思想包括修身励志,廉洁清明;推行美政、忠贞爱国;修明法度、德政惠民;刚正不阿、敢于斗争。具体表现在“忠诚事君”、“圣哲茂行”、“察夫民心”、“上下求索”、“名不虚作”、“闭心自慎”、“置以为像”、“时不可淹”、“抑心自强”、“举贤授能”、“秉德无私”等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屈原廉政文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当代或今后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历史意义。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被世界人们共同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也是湖北一位的世界级文化名人。屈原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独步肇开、雄浑雅丽、璀璨千古的旷世作品,还在于他清直忠烈、泽被后世、遗响万代的高尚情操。特别是他的廉政思想及其品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拼搏进取。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誉:“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他的崇高人格和廉洁品质在中国文明史上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民族精神。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作品。《卜居》云:“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招魂》云:“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注此曰:“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屈原所言“廉洁”,实则与“廉政”词近义同。如何理解“廉政”的含义呢?廉,即廉洁、高洁、清白、清正、节俭,与“贪污”相对。政,不仅指人们熟知的政权、职责、政令及政事等,还包涵正直、公正之意。汉代许慎《说文·攴部》曰:“政,正也。”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宰相管仲《管子·法法》云:“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自古至今,“廉”与“政”紧密相连,“廉”成为“政”的客观要求。明代汪天赐《官箴集要》云:“为政者以正为本,以廉为先。”孔子也曾对执政之人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能不正。”由此可见,“廉”是针对品质、德性、行为而言,“政”不仅是针对事体而言,还含指意识形态。 

屈原极力推行的“美政”思想,即包涵了廉政、廉洁的观念。屈原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实则言“廉政”,“廉政”的本来含义与“廉正”相同,“政”为“正”也,屈原《卜居》的“谁知吾之廉贞”,“贞”即“正”也。“廉政”即“廉洁正直”、“廉洁公正”。因此,屈原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政倡导者。 

屈原及其作品中,廉政文化内涵丰富。屈原的廉政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离骚》、《九章》诗篇中,其次是《远游》、《卜居》、《渔父》、《招魂》、《九歌》,均能够较全面地表现屈原廉政的核心价值观。屈原既是我们为官的楷模,也是我们为人的典范。

1、修身励志 廉洁清明 

屈原的廉政观与修身观,可概括为行廉志洁。行廉包含行正、行健、行壮,表里如一,耿介亮节;志洁包含志高、志美、志清,胸怀理想,终身追求。

不断修炼,“上下求索”。《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既有强烈的、自觉的成才渴望,也有提高自身和升华自己理性层次的决心和能力。《离骚》:“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只要我内心确实美好纯洁,即使我长期面黄肌瘦、形销骨立也没有什么值得伤心的!《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拼 搏,勇于奋,极力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同时被世人颂扬,而且具有强大而又久远的传播力和穿透力。《卜居》:“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宁与黄鹄比翼乎!……谁知吾之廉贞!”大意是说:我愿志诚忠恳,朴质真实!我愿铲除邪恶杂草,努力耕耘!我愿不惜性命忠言直谏!我愿远离世俗坚守志节!我愿廉洁正直保持清白!我愿昂首挺胸像千里驹一样勇往直前!我愿作骏马并驾齐驱!我愿与大鸟黄鹄长空比试!谁了解我的廉洁正直!这是屈原在《卜居》中,与太卜(卜筮官名)郑詹尹的一段对话,他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心世界。这“八愿”诗句,堪称屈原的“道德宣言”,不仅能启迪人心,而且语言异常精辟。立志修名,“名不虚作”。《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屈原重视自己的名节,担心已近年老之时还没有树立名声和气节。美好名节是屈原一生之所求,视名声气节重如金、贵如命。屈原修名贵在“德”、“名”兼重,名不虚立,实至名归,而且是功成名遂,名垂千古,并非逐利争名,急功近利,沽名钓誉。《九章·抽思》:“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堪称为屈原的至理名言,优秀品德主要依靠自身的不断修炼,美好名声主要依靠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到人不虚生,时不虚度,名不虚传,乃修身、修名、修德之道。 

廉正高洁,“闭心自慎”。《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节操死于正直,这本来就是前代圣贤所称赞的人生道路。《九章·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头脑清醒,独立于世,善于思考,不随波逐流。节制私欲,小心谨慎,自始至终不会犯错。为人处世,要头脑清醒,勤于思索,不同流合污。为官要谦虚谨慎,节制私欲,光明正大,廉洁自律,才能保守节操,不犯错误。这既是屈原的劝世箴言,也是屈原的处世之道。再如《橘颂》:“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屈原自幼即以廉洁之性约束自己,这种信念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心胸开阔而别无所求。

2、刚正不阿 敢于斗争 

屈原处于诸侯割据、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楚国内腐外辱,日渐衰弱。他以一腔忠直清烈的爱国情怀,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对外联齐抗秦,壮大楚国。屈原的才识受到贵族集团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向楚王谗言屈原,屈原屡被放逐,但屈原刚直不阿,勇于与邪恶势力斗争,而且矢志不移,终身不悔。 

刚直清烈,“抑心自强”。《九章·怀沙》:“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我抑制住内心的愤恨,使自己意志更坚强。即使遭受忧患也不改变,愿自己的志向成为后世的榜样。屈愿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克制个人私念,磨练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屈原在《离骚》中同样表达了这种克己谋大略的思想,他说:”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只要是于国于民有利,宁愿内心委屈、心情压抑,忍受罪过和耻辱。《九章·涉江》:“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我不能改变心志随波逐流,宁肯忧愁痛苦甚至贫穷到终生。屈原在《离骚》中多次表白不变节从俗,在此再言,说明屈原对自己的道德修养尤其重视,而且意志坚定,非同一般,甚至到愁苦不断、贫困交加之境地,也要坚守自己独特的人格情操。 

守志不移,“其犹未悔”。《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宁可暴死,宁可死无葬身之地,也不愿忍受的是: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嫉能妒贤、阿谀奉承、媚俗取巧、造谣中伤,这些都是历代仁人志士所厌恶的。同时说明屈原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坚贞不渝,宁折不弯,决不妥协,至死不改。屈原在其作品中多次表达了这种心愿,如《悲回风》:“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说明屈原精心励志的意识异常坚定。《离骚》:“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屈原胸怀远大抱负,为坚守理想和节操,哪怕面临死亡的境地,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更不会为此而后悔。为志节而死,重如泰山。为利欲而死,轻如鸿毛。死于志节,虽死犹生。生于利欲,生不如死。屈原不悔初志,秉德以求,顽强拼搏,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举贤授能,”秉德无私”。《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保持大公无私的美好品德,其精神则像天地一样伟大。也就是说:要像苍天一样覆盖大地而无私心,要像大地一样生育万物而无私利。大公无私,乃高尚之德。《离骚》:“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举贤授能,乃治国之道。国有贤臣良才,则兴盛;家有贤者能人,则兴旺。《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我已经栽培了很多兰花,又种植了百亩蕙草。表意是栽培很多兰蕙芳草,实则是为国家培育贤能人才。同时,也是为了更多地修炼自己芳洁的品德。屈原“滋兰”、“树惠”,为国家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是他对人才的一种期望,也是他实现自身远大理想的一种寄托。

3、推行美政 忠贞爱国 

屈原《离骚》曰:“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将“美政”作为他终生追求的目标。他的美政思想中,最重要的是立国兴邦、廉洁清明、强国富民。因此,屈原虽累遭疏放,仍矢志不渝,九死不悔。在楚国国都被秦国攻陷之后,悲愤投江而殉国。

眷恋故国,“忠诚事君”。屈原《九章·惜诵》:“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大意是说:思慕楚国,没有人能够比我更加忠诚,我完全不介意自己的地位贫贱。这就是屈原忠心耿耿于国于君于政于民的誓言。再如《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该诗句喻意发人深省,屈原不论遭受到多大的灾难,一颗忠诚、挚爱之心始终向着自己的祖国。再如《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徠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天地间最美的橘树,生性适应于南方水土。领受天地之命,不能移植,只能生长在南方的国度。《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枳味酸苦,俗称臭橘。屈原抓住橘树的特性,既颂橘,又颂人。“生南国”而“不迁”的不仅是橘树,还有屈原至死不离楚的情杯;能拥有“嘉”誉的不仅是橘树,还有屈原孤忠高洁的品性。《橘颂》是一首赞橘之歌,是一首颂德之歌,也是一首爱国之歌。

以德治国,“圣哲茂行”。《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只有德行高尚和拥有才智的君主,才能够享有天下的疆土。此诗句充分体现了屈原爱国、德政的思想。《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我要坚守正道,正直而行,而且为此毫不犹豫,宁肯终身处在黑暗境地,也不会放弃。屈原所言“董道”,不仅要识“道”、知“道”、行“道”,而且要守“道”。因此,虽身处逆境,仍毫不犹豫地眷顾楚国,坚守正义,可见屈原爱国之情异常执着,根深蒂固,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以史为鉴,“遵道得路”。《离骚》:“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唐尧、虞舜多么正大光明,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夏桀、商纣多么狂妄邪恶,只走邪路以至寸步难行。古人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凭借德行治理国家,国家就会昌盛;依靠暴力治理国家,国家就会灭亡。上古时期,尧与舜广布仁德,讲求民主,为政开明,尧、舜“禅让”的故事尽为人知,因此,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夏桀与商纣狂妄邪恶,最后夏桀被商汤取代,商纣被周武王消灭,即为例证。屈原非常向往尧舜时代光明、正直、开放、民主的政治社会。《九章·抽思》:“何独乐斯之謇謇兮?愿荪美之可光。”我为什么独自喜欢忠言直谏?是希望国家的前途美好而又辉煌。屈原为什么独自喜欢忠言直谏于楚王?主要是为了楚国的未来。屈原冒着犯颜之忌,不顾个人安危,诚恳地向楚王进谏,并推行美政思想,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 

4、修明法度 德政惠民 

屈原具有深刻的亲民、爱民、恤民意识,他通过改革法制、修明法度、摒弃秽政等途径,实现民本思想。因此,闻一多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忠耿爱民,“余心所善”。《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贴近百姓,关注民生,洞察天下苍生命运,忠诚于民,让利于民,取信于民,是忧国爱民的典范。《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如果是屈原心中所追求的东西,即使粉身碎骨、死亡多次也不后悔。他不愿放弃而执著追求的是什么呢?应该是他高洁的人格情操,应该是他热忱的爱国爱民精神。这些正是屈原内心所向往、所嘉善的一种最高境界,并作为他一生始终不放弃的理想追求。《九章·抽思》:“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很想不顾一切地远走他乡,但是看到人民还遭受着苦难,我自觉地停止了这种想法。屈原一生遭遇劫难,不仅受到小人谗害,而且被罢官,又屡被放逐,生活窘迫,人身困苦,本有离开楚国而远走他乡的念头,但他看到人民的悲惨生活,出走之念戛然而止,忧民爱民之情战胜了自我。 

德政惠民,“察夫民心”。《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恨楚王荒唐糊涂,始终不体察民众之心。屈原认为德政以德为本,惠顾于民。只有急民之所急,思民之所思,用民之所用,帮民之所需,解民之所危,济民之所难,扶民之所困,排民之所忧,才能国强民富。 

修明法度,“章画志墨”。《九章·怀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要依照法度办事,屈原提倡依照法度规范言行,才能做到公正无私,也才能有正大光明的行为方向。《九章·惜往日》:“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国家越是富强,越是要重视法令的建立与完善。把国事托付给忠贞之臣去治理,才能使天下永久太平。国家强盛之时,千万不能忽视各种法令的制定与完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才培养,只有把国家大事交付给有德有才、忠心为国之人,才能使国势更加昌盛,也才能使天下长治久安。建立富强的国家,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热爱祖国,完善法制,建设国家,更是义不容辞。

千百年来,人们长久而深切地纪念、敬仰非神非圣的屈原,是因为屈原身上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历来所崇尚、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一种人格,一种品德与情操。他那“廉洁正直以自清”、“伏清白以死直”的廉洁操行,他那“宁与黄鹄比翼”、“足与为美政”的远大理想,他那“横而不流”、“秉德无私”的高尚人格,他那“哀民生之多艰”、“览民尤以自镇”的爱民情怀,他那“上下求索”、“求正气之所由”的拼搏精神,他那“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爱国品质,他那“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的坚毅志节,他那“鸷鸟之不群”、“离慜而不迁”的顽强意志,完全有资格成为我们的“民族魂”。





廉政花鼓戏 《大夫殉国》


简介


屈子祠,亦称屈原庙,现辟为屈原纪念馆,位于湖南省汨罗城西北玉笥山顶。始建于汉代,原址无考。清屈子祠屈子祠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将它移建至玉笥山上。占地7.8亩。自山脚至祠有石阶119阶。此祠为三进青砖结构。祠正门牌楼墙上绘有13幅屈原生平业绩和对理想追求的写照的浮雕。在过道的墙壁上,镶嵌着许多石碑,镌刻着后人凭吊屈原的诗文词赋。后殿矗立一尊1980年重塑的屈原像,神采感人。附近建有独醒亭骚坛、濯缨桥、桃花洞、寿星台、剪刀池、绣花墩、望爷墩等纪念屈原的古迹,俗称玉笥山"八景"。今存建筑有正殿、信芳亭、屈子祠碑等。正殿为砖木结构,单层单檐,青砖砌墙,黄琉璃瓦覆顶,风格古朴秀雅,全殿三进,中、后两进间置一过亭,前后左右各设一天井,中有丹池,池中有大花台,植金桂。祠内有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桂树多株,每逢中秋节,黄、白花盛开,馨香四溢,令人陶醉。

折叠 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被流放时,曾在汨泉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后来屈原感到救国无望,投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便修祠在玉笥山上。屈子祠占地1354平方米,建筑为砖木结构,庄严古朴,肃穆幽雅。屈子祠现已列入全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06月25日,屈子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折叠 由来


屈子祠的由来屈子祠,又名三闾祠,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修建的。始建屈子祠屈子祠于汉,重修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建筑面积1651平方米,但檐硬山顶砖木结构,三间三进,整个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建筑风格。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北宋改名为清烈公祠,元、明、清屡圮屡修,才得以保存。1978年建葛洲坝水利枢时,将它迁至今址,且按原貌重建。 屈原祠依山面江,景色秀美。由此地南眺,大江南岸诸峰历历在 目。每逢端午佳节,这里都举办龙舟竞渡。届时,江上彩舟如梭,岸上游人如织,热闹异常。

折叠 建筑特色


屈子祠占地约七八亩,正屋三进,中、后进之间有过亭,前后、左右两侧有天井。天井里各栽有两株200内部景观内部景观年以上的桂花。祠的建筑为砖木结构,庄严古朴,肃穆幽雅。在过道的墙壁上,镶嵌着许多石碑,镌刻着后人凭吊屈原的诗文祠赋。

屈子祠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三进,祠正面为三孔大门,中门为牌坊式,下面镶嵌五龙捧白垂石雕刻,镌"屈子祠"三字。门坊和山墙上有17幅关于屈原的浮雕,如渔父谈心图、怀沙投江图等。由正门入中殿,可见巨幅雕屏,上刻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全文,其上梁则悬一幅"光争日明"横匾。厅中木柱上有清郭嵩焘李元度撰写的楹联。中进有董必武撰写的联语。后进中厅置屈原镀金塑像,像高3米。两旁柱上有于立群书郭沫若集《离骚》句:"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东西厢房为展览室。由厅侧后行可见丹池,池中两花台内各植金桂一棵。丹池后行至二进,中殿为祭祀厅,设神龛,供"故楚三闾大夫屈原之神位"牌。过神龛出拱门可见过亭,亭侧天井植300年树龄之上金、银桂。再后行即至三进,中殿立有屈原手抚佩剑之塑像。中殿两侧之厢房现辟为介绍屈原生平的展室,陈列有历代牌本的屈原著作。

屈子祠整个建筑系砖木结构,由五十六根木柱支撑。整个建筑厅、堂、池、廊、楼、阁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雕花精细。屈子祠内现辟八个陈列室,对屈原的生平、著作,屈原在汨罗江一带的遗迹以及后人纪念屈原的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

屈子祠前有宽阔的石坪,石坪南侧有石阶梯119级直通汨罗江边。屈子祠周围还有独醒亭骚坛、桃花洞、招屈亭等纪念性的建筑。祠东的屈原碑林嵌当代名家书法碑刻356块。

折叠


折叠八景

屈子祠附近有独醒亭骚坛、濯缨桥、桃花洞、寿星台、剪刀池、绣花墩、望爷墩等纪念屈原的建筑,俗称玉笥山"八景"。 1995年在屈子祠东侧新建占地1.6万平方米的屈原碑林,陈列356块书画作品碑刻。

折叠 历史人物


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是著名的诗人、屈原墓屈原墓政治家,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曾辅佐怀王,任左徒、三间大夫,后遭谗去职。因楚国政治腐败,秦兵入侵,攻破邹都,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自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有神鱼将其尸体驮回他的故里秭归,在城东五里安葬,是地名"屈沦"。祠系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建。宋、元、明、清,屡坏屡修,后改额"清烈公祠"。

他学识渊博,热爱楚国,主张改革朝弊,明法治国。但他振兴楚国的梦想和主张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遭到那些人的反对和谗害,最后被楚襄王放逐,漂泊于沅、湘流域。在汨罗江畔,屈原以爱国主义良知痛切掂念灾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虽身居蓑草棚中,仍忧心忡忡。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遂于该年农历5月5日怀沙自沉汨罗江而死。一代忠魂飘然逸去,为我们留下《离骚》、《天部》、《九歌》、《招魂》等伟大诗作20多篇,把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的忧虑、对美好境界的向往留在了这片热土上。公元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公推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成为我们伟大民族永远的自豪与骄傲,亦成为一盏照耀历史的明灯。(岳阳市纪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