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徐菱骏 自广东广州报道
得益于为基层减负的实效,村(社区)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精力为民办实事。图为元宵节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昌华街道泮塘社区工作人员走家串户开展政策宣讲。赵瑞城 摄
春到岭南,金橘飘香。元宵节前的广州城年味仍浓。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道旧南海县社区,“95”后社区工作者张晓瑜和同事敲开了张叔家的门。
张叔的老伴卢姨招呼她们进屋坐下,热络地说起春节回潮汕探亲访友的事。张叔拿出手机:“小张,这个退休金是不是每年都要审?”“张叔,退休金年审在小程序‘粤省事’上认证就行。”不到三分钟,张晓瑜帮两位老人完成了操作。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服务的情景,如今在广州已成常态。
“得益于为基层减负的实效,我们从文山会海、迎检创建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精力和居民一道谋发展、为老百姓办实事。”旧南海县社区党委书记何丝丽介绍,该社区现有居民3500余人,去年以来,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搜集、解决群众各类需求259条,台阶加装扶手、楼房外墙改造、窗阳台绿化等民生项目相继落地。“环境舒心、办事省心,我们搬出去的老居民好多又搬回来住了。”在社区居委会帮儿女咨询生育补贴的吴叔说。
“要我说,减负以来感触最深的是证明事项显著减少,‘一办法三清单’实打实见效。”荔湾区昌华街道泮塘社区党委书记杨筱怡递给了记者一份由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印发的“减负”手册——“健在证明”“出生证明”“未婚证明”等48项不应由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被取消,仅保留两项必要证明。
杨筱怡说,过去每月要开20多份证明,现在几乎清零。腾出手来的社区工作人员下好“绣花”功夫,调研摸底居民需求,进行环境微整治,开展非遗课堂、幼儿托管、手机应用培训等针对性服务,居民笑脸多了,获得感增强,社区干部和群众的心也更近了。
减负增效背后是制度支撑。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彭勇介绍,广州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通过争取更多资金、充实基层力量、打通村(社区)干部上升渠道,让基层干部担子更实、活力更盛、日子更有盼头。2024年以来,广州市新增社区工作者岗位694人,有64名优秀村(社区)书记通过专项招录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队伍,减负成效吸引更多年轻人扎根社区。
“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劲。”广州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王涛说,容错纠错机制让干部敢担当,履职正负面清单促干部善作为,切实推动干部轻装上阵谋实事。
为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要一锤接着一锤敲。“以制度建设为根基,干部‘铁脚板’走访,有关部门‘四不两直’督查,市纪委监委跟进监督保障,大家同题共答。推进为基层减负常态长效,我们有信心。”彭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