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村口的监督二维码,拖欠的土地租金没多久就追回来了!”近日,岳阳楼区郭镇乡一位村民高兴地说。
此前,他发现村集体部分土地租金被长期拖欠,却不知如何反映,便通过村监督联络站张贴的二维码提交了问题。区纪委监委迅速介入协调,相关部门很快便将欠款追回。
这一高效解决民生诉求的案例,正是岳阳楼区纪委监委运用大数据监督模型赋能基层治理的缩影。
过去,因部门间数据壁垒未破、信息共享不畅,监督工作常面临“信息孤岛”的困境。
为破解难题,该区纪委监委联合公安、民政、卫健、法院、人社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数据共享与比对机制,通过签订协议、搭建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汇聚共享与定期更新,推动监督方式由“人工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
“大数据为精准监督注入了强大科技动能,以往调取数据如同‘大海捞针’,如今查询线索则能‘精准定位’。”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大数据监督模型,数据一键调取、问题一目了然,监督效率较以往提升60%以上。
立足基层监督实际,该区纪委监委聚焦重点领域,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了公务用车、公务用餐、补贴发放、医保资金等多个专项监督模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比对,快速筛查疑点信息,拓宽线索来源,实现精准发力。
在公务用车监督中,将车辆轨迹数据纳入比对范围,发现了个别单位存在公车私用、违规跨区域行驶等问题。区纪委监委迅速下发整改通知,督促限期整改到位,并推动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公车运行规范透明。医保资金监督方面,区医保局借助大数据分析,对辖区内65家基金流量较大的医疗机构开展数据筛查和违规定性分析,精准锁定现场检查重点,通过执法检查已追回违规基金15万余元。低保金监督领域,通过推动多部门信息联动和多维度交叉比对核查,发现了部分社区干部违规为亲属办理低保、个别人员隐瞒财产骗取低保等问题,目前已对相关问题立案7人,并下发整改通知限期整改。
如今,岳阳楼区大数据监督正从“查问题”向“防问题”深化,监督触角不断延伸至营商环境优化、基层治理末梢,织密覆盖“民生+发展”的立体监督网。
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在区政务服务中心、重点企业园区等服务窗口显眼位置均张贴“营商环境监督二维码”,企业群众扫码即可实时反映问题。目前,该平台已在全区230余个服务点位实现全覆盖,累计收集涉企执法服务、政策落实等问题70余个。
基层治理领域,全区157个村(社区)均设立监察联络站,覆盖民生项目、集体“三资”等8类高频事项。
奇家岭街道奇西社区监察联络员老戴通过手机平台处理群众诉求时介绍,“村民反映某中学主干道污水横流问题,平台迅速响应,3日内便完成疏通。”
依托“监督一点通”、“营商清风101”、“12388”等平台,“三码合一”高效解决群众诉求。
“以前反映问题要跑村委会、跑街道,现在在家扫码就能解决!”社区居民张阿姨的话,道出了基层监督“零距离”的实效。
“大数据监督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科技手段推动监督理念、机制、方式的系统性变革。”岳阳楼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大数据技术应用,开展专题培训,拓展监督模型领域,健全常态化数据贯通协调机制,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