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岳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中央精神地方化,就必须立足于1.5万平方公里的巴陵大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岳阳”。
一、在建立科学的决策和责任机制上下功夫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和责任机制,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维习惯,严格控制资源环境问题产生。功夫下在建立健全生态宜居的空间规划体系上。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我市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在市区,重点围绕王家河流域和南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在农村,重点围绕清洁家园等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工程,切实强化具体区域具体方面的规划体系设计。特别是要针对岳阳特殊的环境优势,盯紧自然资源产权,通过超前的规划催生新的经济形态,也就是生态经济。功夫下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办法上。完善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其中,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正视平江等山区与广袤湖区的环境差异,实行差别化的区域管理政策,不同的功能区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对于生态红线区域范围内的政绩考核体系,应侧重衡量提供绿色GDP、综合提升环境承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测评等方面的绩效。在干部使用上,应让“生态政绩”显性化,不仅让出生产力的地方出干部,也让出生态力的地方出干部。功夫下在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终身追究机制上。以居安思危的意识和前瞻的思维,以负面激励的方式堵塞干部避责的口子,
设计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确立生态绩效离任审计与评价制度,将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与环境保护捆绑在一起,明确不管当初决策人职务是否变动、是否在职,都要承担与考核评价结果相应的责任。对那些决策失误或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严重后果的,坚决进行责任追究,以此确保丝毫不会损害岳阳成为一座可以永远深呼吸的城市,可以永远惬意生活的家园。
二、在建立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制度上下功夫
根据中央、省委的统一部署,我市确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为4大项22小项,44个市直和中央、省驻岳单位牵头或参与改革任务,市发改委牵头9项改革任务,市环保局牵头8项改革任务。其中绝大多数改革任务放在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资源环境保护执行和管理制度上,提高生态文明制度和决策的执行力,从资源环境角度形成相对完善的他律体系。重点是抓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强化制度约束和规范,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着眼突出生态效益健全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多元主体的产权制度。根据自然资源资产多样化的特征,分门别类建立多样的所有权体系,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多元所有权主体格局,并对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确权登记,赋予各种权益主体保护自然资源的动力。同时,实施严格的用途管制制度。完善各类自然资源用途调整的程序和要求,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损坏的赔偿制度,按照“谁损坏,谁赔偿”的原则,必要的时候还要追究刑事责任。着眼突出生态安全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充分考虑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科学合理地划定我市耕地、森林、东洞庭湖湿地,以及铁山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水体的生态保护红线或保护区。在签订县级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状和政府绩效考核目标责任状的基础上,督促各县市区切实落实林地、森林、湿地保护目标。同时,划定了生态红线,就是通上了“高压电”,不能越雷池一步。在“红线”面前,任何开发和建设项目都要止步,如果有人违反,要敢于亮出“红牌”,驱逐出场。着眼突出生态公平实行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评估体系,加强对湘江、新墙河、汨罗江等重点流域,铁山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并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纳入生态补偿试点范围为契机,切实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我们要有财政再紧不能紧环境保护,再控不能控生态文明的理念,继续开展339.861万亩省级以上公益林的保护和补偿工作,并于2015年启动对10.9万亩市级公益林的市级财政补偿。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补偿模式,运用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生态产品服务标志等补偿方式,拓宽资金渠道。建立生态补偿金使用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严格考核各级财政专项补偿资金的使用绩效,更好地发挥财政生态补偿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三、在建立内化的道德和自律机制上下功夫
生态文明不能仅仅写在纸上,而必须要镌刻在550万岳阳公众每一个人的心底,以此追赶建设“美丽岳阳”的梦想。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内化的道德和自律机制,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构造全社会环境保护自律体系,形成持久的环境意识形态,增强环境保护软实力。在领导干部中牢固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执政观和政绩观。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严守生态红线的相关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之中,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生态红线意识,在绿色发展、清洁生产和低碳生活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严格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有关规定,坚决反对“四风”,鼓励政府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在企业中增强对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组织企业负责人进行学习培训,激发企业负责人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对重视环保工作、积极治理污染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企业,予以信贷、税收、项目、荣誉等方面的优惠,让企业真正感到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带来的社会价值。督促重点企业落实好节能减排的历史责任,自觉做好自身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员工环境保护思想教育,切实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荣誉感。在社会公众中培育现代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发挥岳阳“忧乐文化”特有的感召力,大力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性,让公众认识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充分理解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奠定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切实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从自己做起,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我市开展的“光盘行动”、“倡导低碳生活共建美丽岳阳”等公益活动,以及大力推广自行车租赁系统等低碳出行方式,已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必须持之以恒并扩大公众参与度,通过倡导良好风尚和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绿色消费文化,树立生态消费意识,引导居民合理适度消费,以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执笔:汪志 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