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反映,在安徽省砀山县某村,村民进入贫困户名单没有实质性的民主评议和公示流程,扶贫干部的多名亲戚都在贫困户名单中,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扶亲”。(6月10日央广网)
精准扶贫成了“精准扶亲”,让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蒙羞,也暴露了基层治理短板。其一,暴露出政策透明度不高,一些关乎民生的政策没有进入百姓家。按照《砀山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贫困户认定,由农户申请,先征求群众意见,再由民主评议,村委会核实后第一次公示,无异议的再报乡镇审核。乡镇审核确定名单后,在各村第二次公示,无异议的再报县扶贫办复审,在各村再公告。正因为一些镇、村干部在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办,导致好政策被变味执行甚至不执行。其二,对基层干部监管不力。一些地方对村级干部的权力缺乏有效监管,乡镇对村级干部管理不力,如果涉事镇以及上级扶贫责任部门平日加强对相关扶贫工作的指导、督导、检查,扶贫造假现象就难以出现。其三,需要增强民主法治的力量。如果村民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举报,乱作为的干部就不会如此猖狂。不是每名村民都敢于冒险,这就致使一些滥用职权和徇私舞弊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曝光和追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增强广大村民举报扶贫工作中违规行为的底气。
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越是如此,越不能出差错。要正视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启动相关问责机制,弥补基层治理短板,坚决遏制弄虚作假问题,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华容县纪委监委严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