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近日,国务院扶贫办、中组部、中宣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扶贫扶志,改进帮扶方式,杜绝“保姆式”扶贫,杜绝政策“养懒汉”。这一导向折射了扶贫工作思路和重心的新调整、新变化,更加注重培育贫困群众主体意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能力”。
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进取性、主动性,激发他们改变贫困面貌的信心和决心,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证。脱贫攻坚以来,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精神面貌显著改变,扶贫扶志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在一些贫困地区,个别贫困群众仍存“等靠要”思想,“只要贫困不摘帽,就有人送粮送钱送物”的功利心理、懒汉心态仍不同程度存在,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帮扶工作中还存在简单给钱给物等现象,大包大揽的“保姆式”帮扶方式,也让一些贫困群众患上了扶持“依赖症”。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对准这些思想病症和扶持症结“精准治疗”。
针对脱贫志气不坚、安于贫困的个别群众,《意见》强调要开展扶志教育,大力弘扬“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滴水穿石”等精神,运用好各类宣传平台,组织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脱贫模范等开展宣讲。好政策需要好宣传,扶志教育只有走到贫困群众中、深入贫困群众中,才能收到好效果、提升针对性;好榜样释放好效果,让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能更好地起到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方向,激发起脱贫致富的进取意识。
针对脱贫能力不足、技能匮乏的群众,《意见》强调要加强技能培训,减少简单发钱发物式帮扶,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自己选择项目、实施项目、管理项目、验收项目,参与脱贫攻坚项目全过程。以贫困群众之需为导向开展“造血”式扶贫,既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责任担当。提升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门路,创造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的良好环境,消除贫困群众生产建设的后顾之忧,这些都是增加“造血细胞”、提升“造血能力”的精准扶贫措施。
党员干部来自人民,心系贫困群众、服务贫困群众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各级党委政府要以脱贫攻坚大局为重,以贫困群众利益为念,加强领导、落实职责、统筹合力、切实帮扶,找准政府工作与脱贫攻坚的结合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
华容县纪委监委严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