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廉评

干部多“走心” 群众少“寒心”

   近日,某县通报了某街道办事处公共财政支付中心主任尚某等人不作为问题。通报指出,某街道办事处公共财政支付中心总会计陈某在兼任某工业基地设施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财务期间,对2017年3月启动的集体经济薄弱村项目财务资料未进行规范处理。尚某在接到反映后,未采取有效措施,导致该项目长期未建账,造成不良影响。

这次通报的尚某不作为问题,是一个干部不依法履职尽责、严重失职的典型例子,是一个庸懒散、作风不实、漠视群众呼声、严重败坏党和政府形象的典型例子。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这“三胞兄弟”,其实质都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当前,各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四风”问题依然多发,特别是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还根系难拔。联想到近年来社会关注较多的群众性事件,有许多都是事发当时干部面对群众需求态度上“漫不经心”,行动上“不走心”,最终寒了群众的心,使“顺手”的问题变成“棘手”的麻烦。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党员干部心里没有群众,不去做、不想做、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无视群众期盼、不敢应对群众诉求,是领导干部“官本位”特权思想在作怪,是政绩观、义利观出了严重问题。

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活动,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要努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能力,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赢得工作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要善讲“群众话”。许多干部跟群众沟通时仿佛不在一个频道上,归根结底,还是不认真倾听“群众话”里的困难苦恼和需求愿望,不顾群众的感受空发感慨。不会讲“群众话”,就无法让群众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我们要做到“了解民情多说家常话、化解矛盾多说体谅话、教育群众多说知心话、脱贫致富多说鼓励话”,对人民群众怀有一颗赤诚之心,带着真情去倾听群众呼声,去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去引领群众加快发展,用真情赢得民心。

要勤思“群众意”。做群众工作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最忌讳的就是平时对百姓漠不关心,有任务下达就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工作做不通就称百姓为“刁民”。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要多到群众家中走一走、看一看,多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要把百姓关心的生活琐事当作我们的大事,把百姓的急事难事当作我们的要紧事。对于不配合我们工作的部分群众,更是要深入走访,换位思考。如某地一农户不愿配合环境卫生整治,难以沟通,深入了解后才发现是前任村干部在处理建房补助资金时分配不公,导致该农户对镇村干部失去信任,经调解疏通,该农户放下心结,主动参与到卫生整治中。只有勤思“群众意”,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记挂在心,认认真真办小事,千方百计解难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要多走“群众路”。当前,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干部正在不断奔赴基层,尽管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力和活力,但几乎没有与群众打交道的经历。哪怕是工作多年的“老革命”,在基层服务时,也面临着村情村务了解不透彻、号召力不够、政策沟通不到位等问题。有干部发现,有时费尽唇舌做半天工作,不如村里的老党员一声令下;敲半天门而不得入的“钉子户”,邻居上门喝口茶的功夫就能把工作做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在群众面前我们该少一些傲慢自大,多一些虚心请教;少一些高谈阔论,多一些静心倾听;少一些工作指导,多一些躬身实践。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问技于民,向群众学习,不断总结群众创造的新方法、新经验,从群众的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华容县纪委监委严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