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廉评

多些“研究群众”的务实之举

两名拳击手博弈,力量的硬碰硬是一方面,能否研究对方,找出对方的短板、弱项与洼地,进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更加重要。

研究,意味着要深入钻研,也要广泛探究,进而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貌、内里有透彻了解、认知、熟悉与把握。一些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态度认真,情感也真挚,但为何有时不能得到群众认可呢?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研究做得不够。

研究群众,就得弄清楚群众真正需要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在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就业、更满意的收入、更优美的环境、更高水平的医疗等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必须与时俱进,迈向高质量、再上新台阶。

研究群众,就得对群众的需求“细分”,确保精确施策、精细服务。如果做群众工作搞“大水漫灌”,并不能得到群众的真正认可。群众希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针对不同群众的不同需求和诉求,精准、精细、精确地开展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研究群众,才能发现以往服务群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督促自身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抓手,不断堵塞漏洞、补齐短板,夯实服务群众的根基。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一些党员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里定政策、出方案,看起来出台的政策和方案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措施得力,但其实属于“闭门造车”、主观臆断,导致操作起来要么削足适履,要么水土不服,沦为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唯有走出机关、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逐一解决问题,赢得群众由衷点赞。

研究群众,才能既知晓群众的“底线”,又找准群众的“高线”,使自己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如果从经济学角度考量,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有一个动态实现供给与需求平衡的过程。党员干部的服务供给必须有效,能够承接群众的需求,同时为了满足群众不断变化的需求,党员干部的服务供给必须不断提档升级。这样,既可以满足群众的基本诉求,又能着眼群众的高端需求,让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得到满足。

党员干部应多一些研究群众的务实之举,这是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表现。在“一切为了群众”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成色经得起历史、实践与群众的检验。为民服务无止境,研究群众在路上,只有这样,才能将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华容县纪委监委严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