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指出:如今的精准扶贫,与以往的扶贫工作存在显著差异,改变了以往向贫困户“输血”的策略,而是以产业扶持、项目建设作为依托,进行“造血”式脱贫。但是,在扶贫领域决策环节,少数地方和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并未能按照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进行精准决策工作,其本质上还是一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病”。
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必须以精准决策为前提。扶贫决策之所以出现失误或偏差,问题往往出在领导干部身上。少数领导干部被错误的政绩观驱使,急功近利,不愿在脱贫攻坚中下一番“绣花”功夫。2018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要让党的好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在改进工作作风上下苦功。要善于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和地方特色,深入调研,求真务实,因时、因地、因人精准谋划、精细施策、精确帮扶。
精准识贫必须下“绣花”的功夫。精准识贫是扶贫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既不能让非贫困户浑水摸鱼、揩了公共政策的油,也不能让任何一个贫困户群众漏掉,没有得到帮扶。特别是在经济较好地区,贫困户数量稀少、分散无规律,识别起来更考验“眼力”。各地的扶贫干部必须拿出“绣花”的功夫,戴着“放大镜”去把一个个贫困户群众精准地识别出来,要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然后为他们建档立卡,为下一步的精准帮扶作好准备。
精准帮扶必须下“绣花”的功夫。贫困户能不能脱贫,取决于帮扶干部的帮扶措施是不是精准,每一个扶贫干部都应该拿出“绣花”的功夫,对贫困户群众精准帮扶。一是要把扶贫于扶志结合起来,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二是要通过贫困户“点单”,扶贫干部“上菜”的方式把技术送下乡、把课程送下乡,不断增强贫困户依靠自己、依靠技术、依靠创业来摆脱贫困的能力;三是要根据一户一策的思路,根据贫困户群众的自身特点,对贫困户实施最有效的帮扶,特别是在产业的扶持上,更是要开动脑筋,研究好市场,研究好群众的自身特点,然而精准帮扶。
脱贫验收必须下“绣花”的功夫。脱贫验收是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关,要确保扶贫有效,让每一个贫困户群众真脱贫,在脱贫验收收更应该下“绣花”的功夫,决不能让一个没有脱贫的群众“被脱贫”。因此各地在扶贫验收时,一定要走村入户,与贫困户群众面对面交流,既要看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群众收入等脱贫“硬指标”,也要看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的“软指标”,只有各方面都符合要求,才能够按照程序,确认贫困户群众确实是脱贫了。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考察,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广大扶贫干部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谋略,需要智慧,更需要静得下心来的“绣花”的功夫。(华容县纪委监委 严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