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规

董必武同志的家风故事

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心目中,是一个具有“大家胸怀,长者风范”的伟人形象。在3个儿女眼中,父亲董必武是“可敬可畏”的。回忆起父亲,“严格”两个字从长子董良羽口中脱口而出,“从小就怕父亲,家里人全都怕他”。在董良羽的记忆中,9岁时的一件事至今历历在目:“我从小跟着父母辗转奔波,没有教科书,父亲就把授课内容写在毛边纸上,订成课本,让我背诵。一天他突然检查作业,让我背乘法表给他听,背到三七二十一时,可能是声音小了点儿,结果父亲说我背错了,全部重背,我那个委屈啊……他说错就错了,我就背,不背就不能睡觉!”回首父亲严厉的教育,董良羽心存感激:“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东西让我受益终生。”

女儿董良翚说:“别看我是女儿,但我们家在教育儿女上不分男女,父亲从小要求我别娇气。父亲非常节俭,时刻不忘那食不果腹的艰苦日子,经常教育我们:‘生活好了,不能忘记过去。’有一天,我吃完最后一口饭,丢下饭碗刚要离开饭桌时,突然被父亲叫住了:‘你看,你看。碗里、桌子上有多少饭粒?粒粒皆辛苦,粒粒不能丢啊!’直到我把剩下来的饭一粒粒地捡起来吃了,他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1969年5月初,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董必武说,干部子女不能特殊,他决定让幼子董良翮到河北省晋县周头公社贺家寨大队插队落户。临走前,董必武送给董良翮一条在战争年代用了多年、打着补丁的旧毛巾,叮嘱他:“你是革命者的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和群众同甘共苦,绝不能高人一等。你只知道吃粮食,不知道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下去后要拜老百姓为师,从头学起。你不能当特殊农民,要做一个普通农民。”

董良翮下乡半年后,群众反映很好。当地党组织准备吸收他入党,并担负一些领导工作。董必武得知这个消息后,很不安,就对夫人何莲芝说:“你赶紧写封信去,不能因为良翮是董必武的儿子,就这么快吸收他入党。他还要磨炼一个时期,真正懂得入党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发展他。我看他现在还不一定能懂这个道理,让他再磨炼一个时期好。”信发出后,董必武还是不放心,让何莲芝亲自到晋县,督促当地党组织对董良翮从严要求,用不着讲什么情面。党组织接受了董必武和何莲芝的意见,对董良翮又考察了一个时期,于1970年12月才吸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董必武儿女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羽”字,寄托着父亲的希望。“意思是能飞得高,飞得远。但父亲不是指地位,而是说你的人生志向。”1963年,董必武即兴赋诗,分别给3个孩子写下名字的寓意。他在给董良翮的诗中写道:“取劲宣为字,谓尔将成人。如鹏飞有意,标指向天津。”

董必武曾给子女讲故事,京剧里主帅出来前,都有一些跑龙套的人登场,跑龙套的人很不简单,不要忽视,他们缺一不可。“父亲说,他就是跑了一辈子龙套,人要甘当配角,不要老想当主帅。父亲对我们的希望其实很简单,不是什么升官发财,就是做个有志向的人。”

董必武从来不抽烟、不喝酒。在生活上,他自比老牛,除了“吃点儿草料”外,别无他求。忆起父母的点点滴滴,董良羽感慨万千:“父亲每天早起后,泡上一杯茶。一天之内只能续水;到了下午,茶水已经寡淡无味,父亲实在喝不下了,向母亲申请,能不能另放茶叶再泡一杯,被一口驳回。父亲还有两个习惯,他爱用牙签,但是用过以后总舍不得丢,总要拿来蒸一蒸之后再用,直到用烂为止。牙刷也是一样,用到毛都卷了也不换,断了以后放在火上烤一烤,粘上继续用。”

“母亲非常能吃苦,红军长征就跟过来了。进城那一阵子,家里的锅炉,一个礼拜烧一次水,洗个澡,节约到什么程度。一盆水,父亲洗完了母亲洗,都舍不得换一盆水。母亲自己的新衣服做得非常非常少,都是拿父亲的旧衣服改了再穿。”

“小时候家里穷,一般每天都要吃稀饭,不能顿顿都吃干饭。吃饭时的讲究也特别多。吃豆腐乳,两根筷子一块去夹,是不行的,一根筷子蘸点儿,然后就得进点儿饭。如果桌上有几个菜,不能把胳膊老伸得老长,去够对面的那个菜,不能撒在桌子上,不能剩。另外破衣服补一补,再穿。新袜子,买回来先上袜底,经穿呀。我第一次穿没上底的袜子是上大学之后。”

董良翚说,对于董家人来说,现今许多高官以权谋私的现象都不能理解,“我父亲节俭,对待公家物品,即使是一张桌子,搬动时也要全部抬起来,怕桌脚在拖动时被磨坏。”

“其实,那一代人都是这样,‘朴诚勇毅’也不是董家独有,而是时代特征。”董良翚说。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这是董必武在建国初期刻下的座右铭,如今也刻在了红安县董必武纪念馆。不仅董氏家族以此为祖训,红安县人也熟知这16个字。红安县委常委陈敦学说,董必武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楷模,“董必武的家风已经成为了红安精神的一部分。”

董必武的子女们,虽然没有当大官,做大事,但是传承了董必武开创的家风,为人真诚、忠厚、勤俭、好学。董必武晚年最为疼爱的孙儿们,如今已经与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什么不同了,但是他们良好的品德仍然颇有董必武的遗风。对于个人,董良羽说:“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做人要有规矩。”董良翚说:“我继承了父亲一颗特别平常的心。”对于事业,子女们说:“父亲像一座矿藏丰富的大山!”

(来源:《今古传奇》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