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规

华容县:凤形村孝悌仁爱 薪火相传

凤形村——和睦四邻

孝悌仁爱 薪火相传


华容县章华镇,有一个乡俗文明、民风淳朴的村落——凤形村。

凤形村因巍峨的草堂山形似展翅的“凤凰”而得名,东接桃花山,北枕长江,南瞰洞庭,钟灵毓秀,地灵人杰。

历朝历代,这里人才辈出,尤以明朝九大名臣之一刘大夏最为耳熟能详。他官居一品,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节操数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

平日里,刘大夏修身养性,严于律己,他立下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四邻”的家训家风在凤形村得以世代相传,如同基因一样,融入了刘氏后人的血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孝悌家风,润人于无声无息

初夏已至,天渐渐闷热起来,凤形村宁静而祥和。一到傍晚,村里的老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有的来到干净的村级水泥路上散步,悠然自得;有的走到邻居家围坐一起拉家常,脸上荡着满足的笑容……

村里,每栋房屋的大门口或屋内大堂,张贴着有关家训方面内容的红色对联,成为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凤形村党支部书记刘中南介绍,这些对联是对孝悌家风的生动诠释,是家族代代相传而来。

数百年前,刘大夏出生在这里。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考入仕途,从乡野田间走进北京城。他一生从政四十余年,历经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帝,虽然多次受到宦官的诬蔑、打击,但他毫无畏惧,凛冽情操,凭着自己的耿耿忠心,为国家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为人依礼奉双亲,人判三才孝至尊。”刘大夏训儿时如此般谆谆教诲。刘氏族谱上也记载了刘大夏写给后人的家规家训:“孝敬父母,尊敬长上,此是人生第一件事。若违了这个道理,其他皆不足论。我刘氏子孙,当先理会这一件事。”如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刘氏后人始终谨记先人教诲,把敦守孝悌作为做人的第一准则。

81岁的刘克友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闲暇时分,他喜欢翻开泛黄的族谱,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祖上传下来的家规家训。逢年过节,当儿孙从四面八方齐聚一堂时,他更不肯放过一丝的机会,只要谁说错了话,做了有违祖训的行为,他都要搬出老祖宗,说上好半天的理,直到犯错者彻底顿悟。

家风的传承潜移默化,润人于无声无息。在祖训家规的教化下,孝敬父母已成为凤形村的一种风气。村民廖汝成的丈夫长期在外打工,父母身残,生活不能自理,家里日常事务全靠廖汝成一人承担。几十年来,无论酷暑难当,还是寒风凛冽,只要母亲想出门,她不厌其烦地用三轮车接送,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敦孝悌,尚光荣。在凤形村,像廖汝成这样的好儿媳掰着指头也数不过来。如果谁不孝敬父母,那是要受到全村人的谴责。

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其乐融融

孝悌仁爱、谦和礼让,是兴家旺业、社会和谐的基础。从祖辈相传,历经岁月的悠悠长河,孝悌家风在凤形村得到了最好的传承。一直来,凤形村民风淳朴,村民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吾儿要老成,为人心气要平,亲朋有患相扶持,邻里无知莫与论;和气一团真可爱,是非两字不需听,古人留下金玉言,惟有乡牢祸不生。”和睦四邻,从古至今为人们所推崇,刘大夏训儿时的教诲也铭记在凤形村村民的心头。

村里,有一颗郁郁葱葱的银杏树,相传为刘大夏的母亲种植,经历多年的风雨洗礼,大树仍然枝繁叶茂,如同刘氏子孙后代一般人丁兴旺。

聊起村里的情况,刘中南说,因是同一个祖先,凤形村95%以上的村民姓刘,剩余5%的村民是刘氏家族的亲戚。农忙时节,田间地头不乏村民忙碌的身影。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将一年的希望播种在田野上。“忙完农活歇息下来,村民就看电视,跳广场舞,或者串门聊个天,但没有人赌博、打架。”在刘中南的印象里,村民都十分友善,大家彼此相互照应,互帮互助。

刘夕林是凤形村6组的村民,无儿无女,一直来村民自发前往看望照顾他,送来饭菜、水果,不定期为他打扫卫生。老人离世之时,村民们一起出钱出力,将老人体面地安葬。

家风端品性,和睦聚人心。近年来,很多外出青年纷纷选择回乡发展,凤形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村民刘奎办起了养猪场,刘克光等人办起了养鸡、养鸭场,刘克球、刘迪红、刘友贵等人成为了种粮示范大户,村里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出门在外经常想念家乡,回来办厂子,一来可以照顾父母、教育子女,二来族人间和气,遇上事有个帮衬,同时还能支援家乡建设呢!”刘奎兴高采烈地道出了诸多好处,不过他最看重的就是家乡和谐的氛围和在父母身边敬孝。

凤形村村委会会议室的墙上,挂着一整墙的荣誉:“秀美村庄”示范村、县级文明村、省级生态村、党员远程教育全省先进村……大小荣誉40多个。刘中南在村里任职31年,由衷地感叹:“这些荣誉的取得,与民风的淳朴有着密切的联系,更离不开村民的支持!”

建文化园,大夏精神永垂不朽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数百年来,刘大夏立下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四邻”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凤形村人的一言一行,在秀美的村落得以一脉相传。

刘大夏墓是一座苍翠的墓园,墓为八方体须弥座形,由花岗石砌面,墓前有弘治诰命碑,通高近2.5米的汉白玉石碑上,铭刻着313字诰命,高度评价了墓主非凡的一生。1996年,刘大夏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前,墓碑前堆满了花圈和祭品,除了村民祭拜外,身在异乡的刘氏后人特意从全国各地赶来,缅怀之余,他们为是刘大夏的后代感到骄傲和自豪。

如何让刘大夏的精神、家风更好地发扬下去,现如今成为凤形村村民的共识。

3年前,凤形村5组的高真庙前,刘大夏文化园破土动工,占地约60亩。文化园的建设,虽是人心所向,但却耗时耗力,然而这些问题并没有难倒凤形村村民。

73岁的刘绍阳是刘氏宗族的族长,家住岳阳市区的他每个月要回乡好几趟,参与园区主体设计、募集款项等;军转干部刘金炳、刘绍先得知资金短缺后,率先捐款支援,并且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国各地刘氏子孙纷纷捐款、献计献策;村民也纷纷出工出力,没有半句怨言。

经过两年多的修建,举刘氏宗亲全族之力筹建的文化园如今已投入使用。外观二层内实一层的仿古建筑十分醒目,园东西各一栋,设有廉政文化展览、刘大夏史绩展览、忠孝讲堂等功能室。

“这里将继承和发扬刘大夏优秀文化遗产,发掘深厚的大夏文化底蕴,传承家风,培育良好的道德精神。”刘绍阳说,除了介绍刘大夏的生平事迹外,村里还将聘请3名退休的老教师到这里,为孩子们讲国学、传家规。

现如今,文化园已成为“华容县国学教育基地”,被列为省级“汉文化历史研究基地”。未来这里还将建成“爱国主义示范基地”、“廉政勤政教育基地”和“青山绿水的乡村休闲旅游基地”。

乡贤传递家训,乡邻友善和睦,外来游人如织……一幅美好的蓝图浮现在凤形村人的脑海里。随着以“大夏文化园”为核心的文化旅游长廊的打造,凤形村孝悌家风、和睦四邻的淳朴民风也将传播开来,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